English

为什么没有“美国制造”

2008-07-01 16:15:00 来源:书摘 周伟 我有话说

商场里的玩具店,这里的玩具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

中国人出门,尤其是出远门的时候总不忘给亲朋好友带点儿礼物回去,而且这礼物最好有

地方特色,地方特产最佳,送的时候也让人知道这东西是不远千里背回来的,即使是“千里送鹅毛”,也是“礼轻情意重”。从美国这万里之外的地方,又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更是要给亲友带一些礼物,否则回去和有些人见面还真不好交待。于是,在美国期间,购买地方特产便成了一项任务。可是,逛来逛去,东挑西选,发现这礼物还真不好买,衣服、玩具、皮包、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等,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即使不是中国制造,也是泰国、越南、巴基斯坦、萨尔瓦多等地制造,品质还不如中国制造。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大家面前,就是找不到“美国制造”!不管是美国的西部还是东部,大商场还是超市,专卖店还是杂货铺,想找一个印着“Made in USA”标签的东西真是很难。

中国人有如此感受,那么美国人呢?路透社报道,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巴顿鲁治的经济新闻记者邦加妮根据她和家人一年中不使用“中国制造”的亲身体验,出版了《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她说,她不用“中国制造”的决定“竟然是逆境的开始,过去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都变成了令人痛苦的事情”。先要换掉儿子的鞋。为了购买价格低廉的产品,她来到了附近的欧洲产品打折鞋店,但是因为生意不好,店铺已经关门停业。结果,只有四岁的儿子成了从商品目录传单中找到的价格68美元的意大利产运动鞋的主人。另外,玩具商店、卖场里也摆满了中国商品,因此,儿子朋友的生日宴会使她的钱包越发变薄。因为,每次都要买丹麦产乐高玩具作为礼物。家居用品即使出了故障也无法修理。因为,表面上虽然是“美国制造”,但配件全都是中国产品。从以往帮助住在郊区的人家轻松抓住讨厌的老鼠的捕鼠器到照亮住宅外面的电灯、生日蜡烛、爆竹等,要想找到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简直难如登天。如此度过一年的她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美国人完全无法摆脱‘中国制造’。”她说:“原本想让中国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但后来才明白中国原来已经渗透到我的生活中,这令我非常吃惊。”

在很多人眼中,美国好像除了电脑软件、医药、飞机和好莱坞的电影就不生产什么了。美国制造业真的衰落了吗?凯托研究所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Dan Ikenson称,美国生产的产品占全球制成品生产总值的21%――虽然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扩大,但也仅占到8%。当前,不可否认的是,在制造业的许多领域美国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与此同时,美国的制造业已经悄悄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化和升级。现在,在美国生产的主要是两种类型的产品:一是大企业主要生产飞机、汽车、计算机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二是中小企业主要生产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的机械、电子部件。而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大多数早已转移到国外加工。但是,就是这种转移到国外加工的产品,绝大部分的品牌和设计是美国的。“中国制造”只是在中国加工而已,不能算作完整的中国产品。POLO、GAP、耐克等牌子都是美国品牌,美国设计,美国技术,转移的只是生产基地,企业真正的“大脑”还在美国。

中国制造业在慢慢替代美国制造业。但是替代不能仅仅指我们比他们多生产了多少产品,关键还是要替代美国的“脑袋”。这个“脑袋”,对于工业产品来讲,最起码包括两种东西:一是技术,二是品牌。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堪称世界“廉价”工厂的帝国,但是尽管其拥有大量资源和人力,中国仍缺乏全球公认的品牌,同时大量先进技术也主要靠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在时装界,如果你将时装的档次上升到香奈儿等时装公司,就与中国沾不上边了,高端品牌大多是在意大利或法国等传统的时装之都生产商品来保持其品牌价值,同时避免因在中国生产而得来廉价的名声。

美国在向国外转移制造业的同时,也以资本为纽带控制着它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基本手段。只要我是公司的大股东,就是我说了算,不管工厂在不在美国,即使在万里之外的中国等东亚国家,资本的力量谁也无法撼动。在输出资本的同时,美国也向国外输出着管理理念,通过美国式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来塑造企业的性格,以使之符合美国的价值观。从工业产品的角度,美国在把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的同时,输出了四种附加值更高的东西: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如果我们再放开一些思路,从物质到文化的全部领域,从全球化的角度看,美国还同时为全世界生产什么,输出什么?

一个代表是好莱坞的电影。好莱坞是美国著名的电影生产中心,好莱坞大片不仅深刻影响了全球电影界,而且把美国的价值观向全世界传播。美国电影工业工会在一份致白宫的备忘录中说:“电影可以成为以极小成本甚至零成本进行国家宣传的最佳方式。”华盛顿与好莱坞的正式伙伴关系在威尔逊总统批准建立国会公共信息委员会时达到高峰。该委员会的权限是,通过电影推广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在国外传播“美利坚主义的福音”。

另一个代表是伊拉克战争。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一次不够,还要打第二次,为什么?美国拿得上台面的理由诸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恐”、“地区稳定”等等早已不攻自破,核心的问题是美国对这一地区的石油资源窥视已久。为什么要靠战争手段?原因也简单:靠资本、技术、品牌和文化(价值观)输出不能奏效,那就只能用兵,靠战争,用暴力手段。

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企业控制世界的手段至少有五种:资本、技术、品牌、文化(价值观)和暴力,这些手段是综合运用,逐步升级的。在生产并向国外输出这些东西的同时,美国换回的是资源和巨额财富。这就是“美国制造”的升级版本。

  (摘自《媒体未来图景》,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定价:1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